星問

Stēllīs Quaerāmus

▼
2024-01-17

發酵食物心得和資料整理

›
2020年Covid流行期間許多人在家沒事做開始發展興趣,特別是關於食物自給自足的知識,有人做酸種麵包、有人種菜、有人養雞、有人做發酵食品。我也是在這個期間開始做發酵食品。 其實網路上的資訊很多,只要找資料的能力不是太差,有興趣的人都能在一天內學會所有基本知識。不過為了方便,我決...
2021-06-19

在、再不分很嚴重嗎?

›
我常看到有人拿「在、再不分」或「的、得、地不分」當作中文程度不佳的證據,認為寫出這些錯字的人溝通能力和邏輯一定不好。   不區分這些字真的很嚴重嗎?不見得。 「在、再」和「的、得、地」是同音字,這些文字的區別都是在學會寫字之後才習得的。我們在講話時從不會因而發生誤會,古時候沒錢念...
2021-03-30

知識殖民和維基百科

›
  知識殖民(epistemic colonization)是我前陣子新學到的概念,主要是因為看了上面這位南非哲學家 Veli Mitova 的介紹。知識殖民,簡單來說就是獨尊西方學術,然後不把各地原本就有的傳統知識體系當一回事。 這個概念對理工背景的人可能不太好懂,因為受過科學...
2021-03-14

野菇心得

›
許多在城市長大的人們從小被教不要亂吃野菇,會中毒;英美文化也對野菇有莫名的恐懼,然而在中南美、東南亞、中國農村(特別是雲南)、歐陸(特別是東歐)等地,採野菇是稀鬆平常的活動,大概就像釣魚或種植物一樣。 過去幾年我靠著自己上網看資料,在美東和德國採了大約二十種野菇來吃。這篇文章用來...
2021-03-01

學語言怎樣才快?

›
這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加上四處看了許多關於語言學習的資料後整理出的心得。網路上可以看到有些人用這樣的方法,在一個月內就跟人對話無礙(B2)。 其基本原理是仿照幼兒學習語言的方法,以實際對話為主,不浪費時間在讀寫上,也不強調一開始就用正確的文法。 相較之下,台灣學生從三年級到九年級每...

政治正確毀了作品?難看就是難看,別推給價值觀

›
(本文原發表於 鳴人堂沃草烙哲學 )  想像你看到八點檔的善有善報結局、托物言志的文學作品、童話故事的善良主角、或小學國文課本的說教,你會專程寫一篇評論,嫌它是在「搞政治正確」、「被正義魔人毀了」、「左膠」、或是用英文的「PC」、「SJW」等詞語來描述嗎? 不會!正常人會摸摸鼻...
1 則留言:

從演化論談人類行爲研究

›
(本文原發表於 泛科學 )  「人類天生就超八卦!從八卦找出值得追的完美情人!」 「夫妻注定越來越像?同步的行為帶來親密感,有利集體生存!」 「焦慮是天生的!焦慮才能激發具體行動,讓你好好活下去」 「常常覺得有人在盯著你?為了躲避老虎,祖先遺傳下來的警覺本能!」 你大概讀過上面這...
2020-11-27

評柯文哲《從科學角度理解人類行為》

›
許多理工出身的科學家總是想當然爾地把自己熟知的科學理論套用到他僅有粗淺認知的主題。xkcd有一集漫畫就是在批判此現象。柯文哲2016年在台大演講的《 從科學角度理解人類行為 》,完美呈現了這種理工人的恃才傲物。 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傳統人文學門研究人類行為,少則數十年...
2020-08-17

有良心的人都該抵制日本偶像

›
在東亞,演藝產業自古以來一向是很底賤的,用身體吸引人來賺錢,和性產業沒什麼分別。日本以前有個職業叫「女衒」,把父母養不起的女兒買下來,轉賣去當妓女、陪侍、歌女或藝妓。沒錯,把人賣進性產業或演藝產業沒什麼分別,可以由同一個人來做。這種人口買賣的事業當然和黑白兩道的關係都很好的。 後...
2020-07-28

維基百科的「腐男」與「魚頭」——人該如何定義事物?

›
本文亦發表在 鳴人堂沃草烙哲學        2020年5月22日,維基百科上有位網友創建了「穿著黃色示威」條目,裡面提及漢朝黃巾之亂、菲律賓黃色革命、泰國黃衫軍、香港黃絲、法國黃背心。創建不到一天,就有人認為這個條目只是一些「沒有實際聯繫事物的集合」,應該刪除。    你...
›
首頁
查看網路版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