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8

雙重否定

大家應該都學過,在標準英語中,否定後面必須用 any:I don't have anything. I don't see anybody. I don't want to go anywhere. I'm not there anymore.

然而有些英語方言中會用雙重否定:I ain't got nothing. I don't see nobody. I don't want to go nowhere. I'm not there no more.


不少人因此認為雙重否定是錯的,不合邏輯。「沒有『沒東西』」,那就是有東西了不是嗎?

其實用「any-」並沒有比「no-」更符合邏輯。你沒有「任何」東西,那或許表示你有的是「特定一個」東西。


有些人會說,負負得正,這是基本的數學邏輯。但是語言中的否定和數學中的負號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東西。事實上,在語言中用負負得正很奇怪,會讓動詞的作用對象變成不存在的物件,例如「我沒有看到沒人」,「沒人」並不是一個東西,怎麼能夠看到或沒看到?因此要等把「沒看到沒人」變成「有看到人」在邏輯上也是有點跳躍的。


如果真的要講求比照數學邏輯,雙重否定可以完全相消而不影響文意的話,那應該把雙重否定一律視為贅字,在文法上完全不允許雙重否定。

許多人會覺得雙重否定不好,其實只是因為在英語中,這些有雙重否定的方言常是社會較底層的人在使用,包括非裔美國人以及美國南方人。這就好像台灣閩南語常被視為沒有文化一樣。

其實有許多語言都利用雙重否定來表達出更細微的意思,包括更強烈的否定(西班牙語「no ... nada」, 完全沒有),比較弱的否定(日語「ないことはない」,大概的意思是「不是完全不行但還是不太行」),比較弱的肯定(中文「沒有不行」),或更強的肯定(中文「不得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