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

文化演化的結果是,民主制度輸了

資本主義讓最自私、最肯犧牲別人、最會躲避法律制裁的奸人,那些自戀、反社會、和心理病態的病人,成為影響力最大的領導者。企業在經濟學家的背書下說他們唯一的任務是獲利,用各種合法或違法的方式把成本轉嫁給社會。比起正正當當地做生意、創造雙贏,他們選擇投資報酬率更高的手段:用既有的財富併購競爭者、遊說政府、操作民意輿論,給自己量身打造各種補助、福利和法律漏洞,形成最有利的壟斷環境,讓貧者更貧、富者更富。

看不見未來的90%凡人用娛樂麻痺自己。電腦特效和動畫用不符現實的畫面和情節刺激我們的情緒和感官,就像愛吃辣的人越吃越辣、愛喝含糖飲料的人越喝越甜。短影片的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讓人放棄思考。罐頭笑聲和各種用到爛的配音讓你連何時該笑、何時該驚訝都身不由己。針砭時事引人反思的電影太燒腦,觀眾寧可看熟悉的英雄在續集中打爆壞人,連新角色都懶得認識。至於真實世界的複雜議題,就算過度簡化成懶人包都還嫌太長,於是議題的利害關係人得以用片面的真相和迷因取代實際的討論。在娛樂作品中,上萬人的逝去或世界末日只是一個概念,人們對之麻木,於是現實生活中的戰爭、犯罪、車禍等等,都成了茶餘飯後的娛樂,人們在社群平台上嘲笑三寶或留下種族仇恨和性別歧視的迷因玩笑,議題不重要,開心就好。U mad bro? Why so serious?

在網路上,網紅和媒體的收入取決於訂閱者和點閱率,因此譁眾取寵成了最好的賺錢手段。在人們只想看腥羶色、只會點擊聳動標題的環境中,自由競爭的媒體找到了最有效的經營手段:討好讀者。新聞不是給人們民主投票所需的完整公正資訊的第四權,而是一種娛樂。而讀者一邊嘲笑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一邊繼續觀看垃圾新聞,並相信媒體報導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國際新聞,以此判斷要愛哪些救苦救世的天才政治人物、要仇恨哪些賣國賊。操弄憤怒、仇恨和恐懼也是騙取訂閱和觀看的有效手段。網紅和網路新聞為了不存在的假議題和陰謀論(假裝?)生氣,說Woke和DEI要來奪取你的娛樂、男性正假裝成跨性別來傷害女性、某些政治人物是敵國滲透吸收的間諜。

資訊量過多、人們又沒耐心的情況下,AI工具讓人可以放棄閱讀思考,把旁徵博引的長篇論述簡化成兩句重點,源自充足證據和嚴謹推論的必然結論成了你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接受的斷言。寫文章也不再需要查資料驗證和挑戰自己的論點,只要把你的信念作為指示送出即可產生一篇煞有介事,但其實連作者自己也不知真假的文章。讀之只是增強正反雙方各自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甚至連影片和聲音都能輕易生成,眼見為憑不再是有效的證據。

不實訊息在社群平台上流竄。人們根據行文的語氣、引用的流行迷因、被挑動的情緒來決定是非對錯。在言論的自由市場上,人們自由選購喜歡的訊息來建構各自的真相。當買到錯誤資訊而受傷時,更多的不實資訊提供另一套解釋,讓人永遠不用懷疑自己的信念。資本家、政客和境外勢力爭相製造各種對自己有利的輿論,說服選民把票投給最願意傷害選民自己的人選。鞏固基本盤,動員他們出來投票,比說服中間選民更有效。恐懼和仇恨讓人覺得不同意見者對自己的生存造成威脅,而不擇手段排除異已,取代民主制度最重視的溝通、談判、合作和妥協。至此,民主和獨裁已然無異。


唯一的差異是,民主制度中的人們不相信制度,反倒是獨裁制度下的人們信心滿滿。

2025-01-30

五十三回: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

十六世記寫成的《西遊記》第五十三回有一個關係到跨性別和人工流產的故事,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觀點,很有趣。當時在這個議題上沒有現代這些政治爭論,我改寫了一個版本把這些東西加進去。寫作過程中有用到AI協助仿造西遊記的文筆風格。

 

卻說唐三藏和豬八戒路經西梁女兒國,因一時口渴,誤飲子母河水,以此成了胎氣,若三日內不得落胎泉水,就要臨盆生產。兩人本是男身,到時怕要從下腹裂個窟窿而死。

孫悟空見師父與八戒痛苦難當,心焦如焚,問得女兒國人的指示,乘筋斗雲南行,至解陽山,見一座莊院,便落下雲頭,上前向門口盤坐在綠茵上的老道人施禮問道:「貧僧乃東土大唐欽差西天取經者。我師父與師弟誤飲了子母河之水,聽聞解陽山破兒洞有落胎泉可以消得胎氣。故此特來找那泉水。累煩老道指引指引。」

那道人聞言,微微一笑,道:「貧道乃如意真仙,三年前來得此地,此間原是破兒洞,今改為聚仙庵。落胎泉就在此處,但泉水關乎生死,不能予人。」

悟空不耐道:「師父與八戒本非女身,今遭異水所害,腹中懷胎,豈非荒唐?我今取水,還他本真,何須多言?此泉歷經千百載,女兒國人飲之無數,你來此不過三年,便要管束,豈非可笑?你一男子,留此泉水何用?」

如意真仙捻鬚,道:「你且思量,這胎既已在腹,當是生命。凡人飲酒、貪食,皆知因果自負,如今因他二人自飲子母河水,便應承擔其後果,豈可言輕棄腹中生靈?世間之事,若皆無責任,豈非亂了天道?」

悟空聞言,雙目圓睜,喝道:「放屁!這不過是一股胎氣,如何便成生命?難道你這老兒,要師父與八戒枉送性命不成?男子懷胎本非天理,若強行生產,必致性命垂危!師父與師弟原未知此水之異,乃是無心之失,豈可當作甘願受此劫?」

如意真仙輕搖拂塵,道:「豈不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大慈大悲者,當甘承苦難,佛祖尚能割肉餵鷹,既然這腹中胎兒已然成形,縱使危及性命,亦當忍受,才是行大願者應有之心。」

悟空大笑,道:「你這話說得倒是堂皇!佛祖割肉餵鷹,乃是自願,何曾有人強迫?且生子之苦,豈是輕易可忍?世間女子懷胎十月,尚且歷經苦痛,更何況師父與八戒本非此道?若依你說法,豈非凡間所有婦人,無論貧賤貴賤,皆須忍受生產之苦而不得拒絕?且不說師父倆因異水而得胎,即便凡間女子,若真無力撫養,強留之亦不過徒增痛苦。」

如意真仙微微一歎,道:「猴頭,你之言倒也有理,然則,世間多少女子懷胎亦非所願,若人人皆因自身困苦便棄胎,那凡間要少了多少生?你可知,許多未出世之命,若得存活,未來或可成賢達,或可興家國。你今為取經之便,便欲輕棄腹中之靈,豈非草率?」

悟空皺眉道:「你這老兒好不會說話!胎兒若生,未來如何,誰能預知?你說或可成賢達,若將來反倒作姦犯科、殘害蒼生,那今日落胎豈非善舉?你既說未出世之生命皆應存,我倒問你,道家修行有房中術,講究忍精不泄,以養元神;出家之人戒絕女色,亦不生兒育女,豈不更是要使凡間少了諸多生靈?如此豈非修道、持戒皆是滅絕生靈?」

如意真仙聞言,微微變色,沉吟片刻,才道:「修行人乃是順應天地,調養精氣,並非阻斷有形之命,如何可與腹中之胎相比?」

悟空冷笑道:「笑話!若說未出世之生靈皆應存,那無論胎形未成,抑或尚未受孕,皆是潛在生靈。你卻獨獨將懷於腹中者視作生靈,豈非自相矛盾?」

如意真仙長歎一聲,卻仍搖頭道:「你雖舌燦蓮花,然我乃修道之人,自當守此天理。此泉既掌於我手,我便不可讓你輕取。你若執意強奪,便是犯下殺孽!」

悟空聞言,怒道:「你這老兒,死抱迂腐。這泉水本是天地所有,女兒國千百年來飲用無數,你一個外來道人,不過佔了此地三載,便敢妄自作主,枉害我師父與八戒性命!你既如此固執,休怪俺老孫不客氣!」語罷,金箍棒一舉,當頭便是一棒。那如意真仙方欲閃避,哪裡來得及?只聽「撲」的一聲,腦漿四濺,當場斃命。

悟空見狀,冷哼一聲,將屍首一腳踢開,隨即翻身進庵,取了泉水歸來,與師父八戒服下。有頓飯之時,他兩個腹中絞痛,沙僧急取兩個淨桶來,兩人各行了幾遍,才覺住了疼痛,漸漸的銷了腫脹,化了那血團肉塊,方才解了此劫。

卻說此事傳入女兒國中,國人聞之,無不拍手稱快,紛紛道:「此僧本非女國之人,無端霸佔落胎泉,阻我等用之,此番死得正好!羅漢菩薩果真神通廣大,替天下人除了這禍害!」

唐三藏聞言,卻有些憂心,道:「悟空,你如此行事,恐有損功德。」

悟空笑道:「師父放心,此妖不過是個邪門左道的修士,平白誤人性命,豈能讓他作威作福?如今除去,還這泉水於女兒國人,正是功德一件!」

三藏沉吟片刻,見國人皆感恩戴德,亦不再多言。師徒幾人整頓行囊,辭別女兒國,繼續西行。正是:

人世浮沉多因果,誰能輕斷是和非。
慈悲不在存與棄,唯當衡量道中規。
邪道害人當伏誅,愚執不悟命自危。
西天路上風波險,火眼金睛照徹微。

2024-11-30

川普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5年,美中英法俄德六國一起跟伊朗談好了,伊朗願意放棄發展核武,各國可以停止制裁伊朗。伊朗確實守約,但2017川普上任後說要重談,並在2018正式退出協定,還拉著其他國家一起繼續抵制伊朗。伊朗為了施壓各國重新加入協定,重新發展核武。然而川普又搞了把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刺殺伊朗高階將領Soleimani等動作,再加上以色列的極右總理亂搞。最後伊朗決定讓他們扶植在巴勒斯坦的Hamas、黎巴嫩的Hezbollah、以及葉門的Houthis作亂,跟以色列開戰。

北韓本來也試圖跟西方搞好關係,2018金正恩跟文在寅會面並且雙方都踏入了對方的國家,同年金正恩跟川普在新加坡會面。2019年金正恩和川普又在越南會面,北韓打算放棄核武來換取停止制裁。結果我們的溝通藝術大師在第二天就搞破局。川普說對方要求取消所有經濟制裁他不接受,事後北韓特別回應說只要求取消11項制裁中的5項。後來金正恩甚至寫了一封信跟川普說「你把我當笨蛋,只想要我退讓,卻什麼都不給」。事後金正恩認為和平手段無效,決心武統,修憲把南韓稱為敵人、炸掉和平統一紀念碑、炸掉通往南韓的路、在國內電視台上開始鼓吹備戰、並跟原先保持距離的中國及俄國加強軍事合作。

2020川普背著阿富汗政府跟塔利班簽合約,從阿富汗撤軍。之後2021美國撤軍,塔利班馬上毀約取回政權,阿富汗的民主政府倒台。

普丁看到阿富汗的情況,判定美國國力衰退,就在2022入侵烏克蘭。然後川普還拉著共和黨杯葛對烏克蘭的軍事協助。然而普丁進攻失利,中國趁機開始坐大,北韓則是利用機會跟俄國交易,用彈藥和人力換取最新的飛機、飛彈、和潛艦技術。北韓的核彈現在或許已有能力飛到美國並避開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

西撒哈拉的和平也被川普破壞,造成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可能開戰。本來1975年西撒哈拉脫離西班牙殖民之後,聯合國認定應該由人民自決,但摩洛哥王國(獨裁國家)無視聯合國決議,非法入侵西撒哈拉,而西撒哈當地人則在鄰國阿爾及利亞的幫助下維持著反抗軍的運作。1991年兩邊同意停火,西撒哈拉被切成互不承認的兩塊。本來全世界都不承認摩洛哥對西撒哈拉宣稱的主權,結果2020年,川普改變美國的立場,正式支持非法入侵的摩洛哥擁有西撒哈拉的主權,以此換取摩洛哥承認以色列。這造成摩洛哥、西撒哈拉的反抗軍、以及阿爾及利亞及的強烈矛盾,很有可能再度恢復到開戰的狀態。 

接下來呢?

川普說了要停止支援烏克蘭,這會再次被解讀為美國國力衰退、放棄盟友。川普之前也已經至少兩次釋出訊息說可能不會保護台灣。美軍自己的裝備更新目前延遲中,一大堆東西都送去烏克蘭了,許多台灣已經付錢的軍購也遲遲沒有送來。中國的人口和經濟預計都會在2025-2030間到頂,之後走入衰落。2027年8月是解放軍建軍百年、年底開共產黨二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2028一月台灣選舉、3月是中國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11月美國理論上要選下任總統。如果這期間習近平內政不穩、或習近平認為和平統一無望但不願意放棄台灣、或被川普逼太緊,可能就會選擇對台動武。

早已下定決心要動武的金正恩可能同步開始攻擊南韓、甚至日本的美軍駐地。那時候普丁也可能已經拿下被美國放棄的烏克蘭或至少讓烏克蘭割地休戰,可能接著打喬治亞或摩多瓦。美國沒有能力同時支援三條戰線(這還沒算進伊朗),川普也不見得有興趣介入(可能忙著選戰或忙著鎮壓內戰),於是三個有核武的獨裁國家都不會被阻止。

或者川普趁機宣布戒嚴取消選舉,並且也搞強硬的,大家就打起核戰了。
 
資料來源:
 
金正恩說川普把他當笨蛋: https://english.hani.co.kr/arti/english_edition/e_northkorea/1062814.html

金正恩因為和川普談失敗,認為無法跟美國談,改向中俄靠攏: https://www.38north.org/2024/01/is-kim-jong-un-preparing-for-war/

川普說台灣太遠了不好防而且搶了美國的晶片生意: https://nymag.com/intelligencer/article/trump-invites-china-to-invade-taiwan-if-he-returns-to-office.html

北韓可能取得MIRV(洲際飛彈可以同時帶多個彈頭各自打不同目標): https://www.38north.org/2024/07/north-korea-reveals-a-multiple-warhead-payload-in-probable-failed-test/

台灣的軍購延遲交貨: https://www.cato.org/blog/taiwan-arms-backlog-june-2024-first-arms-sales-lai-ching-te-administration-new-information

2027-2030中共攻台: https://media.defense.gov/2023/Apr/24/2003205865/-1/-1/1/07-AMONSON%20%26%20EGLI_FEATURE%20IWD.PDF

2024-01-17

發酵食物心得和資料整理

2020年Covid流行期間許多人在家沒事做開始發展興趣,特別是關於食物自給自足的知識,有人做酸種麵包、有人種菜、有人養雞、有人做發酵食品。我也是在這個期間開始做發酵食品。

其實網路上的資訊很多,只要找資料的能力不是太差,有興趣的人都能在一天內學會所有基本知識。不過為了方便,我決定把我認為最重要的核心知識整理成單獨一篇文章說明。

首先,發酵食品中參與的微生物可以分為許多類型:

  • 酵母菌:把糖代謝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例:麵包、酒。
  • 乳酸菌:無氧環境下把糖代謝乳酸和二氧化碳。例:優酪乳、kefir、韓式泡菜、德國酸菜、酸黃瓜。
  • 醋酸菌:有氧環境下把酒精代謝成醋酸。例:醋。
  • 麴黴菌:有氧環境下生長,合成的酵素可以把蛋白質分解成胜肽和胺基酸。例:醬油、味噌、豆瓣醬、甜麵醬、鹽麴。
  • 少孢根黴:印尼天貝。
  • 枯草桿菌:日本納豆。 
  • 青黴菌:藍乳酪、白皮軟乳酪(brie、camembert)
  • 短桿菌:洗皮乳酪(fontina, gruyère, beaufort)

但除非是現代工業生產在無菌的環境下給食物接種,傳統生產方式都是混雜了許多不同的微生物,靠控制環境來使特定菌種佔優勢。食品也靠著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來產生更複雜的味道,包括很多傳統帶酸味的酒(如gose啤洒、kvass、tepache)兼有酵母菌和乳酸菌,傳統做醋的方式同時用酵母菌把糖轉換成酒精以及用醋酸菌來把酒精轉換醋酸,乳酪、臭豆腐和豆腐乳裡面更是有很多種不同的細菌和真菌。

以下是各種常見發酵食物的做法:

乳酸菌泡菜

這應該是最容易上手的,可以用一句基本原則概括:把食材浸在鹽水底下並密封在無氧環境中排除雜菌。鹽和無氧環境會讓大多數的有害菌類都無法生存,只有乳酸菌大量繁殖,代謝出二氧化碳會排除氧氣、以及乳酸使它變酸(ph值約為4以下),讓其他有害的厭氧菌(例:肉毒桿菌)也無法存活。

詳細的做法是,把任何你想要用的蔬果放到容器裡,加水蓋過,然後秤重,加入2~4%的鹽,放置常溫下發酵幾天就會產生乳酸,使食物的酸鹼值降到可以安全保存的程度。鹽越少、溫度越高、加入菌種或老泡菜水,都會讓發酵加快,但食物味道也會變得比較單一、並且口感較容易軟爛。

因為會產生酸,容器最好用玻璃或陶瓷,不要用金屬。為了避免食物浮到水面上,通常會用一個乾淨的重物壓,可以用石頭或碗,現在也有很多人用水袋,如果怕破掉可以裝同樣比例的鹽水,這樣破了也沒關係。蓋子不能完全密封,前幾天要每天轉開洩氣,以免二氧化碳太多造成氣爆。也可以用有水溝槽或氣閘的蓋子、或用食品級的夾鏈袋或封口袋來做,因為能抽真空,可以不用加很多鹽水也不需要用重物壓。

注意剛發酵的前一周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是致癌物,最好發酵兩周以上等它轉化成硝酸鹽再吃,很擔心的話就放一個月。現代的韓國泡菜通常只發酵一周,而韓國人的胃癌比例也是世界最高。

如果用整顆大白菜、芥菜或竹筍來做,就是中式的酸菜、榨菜和酸筍。如果用辣椒來做,就是泡椒,用剁碎的辣椒就是辣椒醬(可以先泡再剁也可以先剁再泡)。如果加入花椒、八角、薑、冰糖、少量白酒,就是四川泡菜。如果用大白菜加鹽抓出的菜汁加上辣椒粉、米漿糊和海鮮,就是韓式泡菜。如果用高麗菜切絲並且直接加鹽抓出菜汁來泡,就是德國酸菜Sauerkraut。如果用小黃瓜和蒔蘿來做,就是酸黃瓜。如果加入醋或檸檬汁以及薄荷、龍蒿、九層塔、歐芹等香草,就是中東泡菜torshi。 

同樣是用乳酸菌但原理很謎的是蜂蜜泡蒜,直接把去皮大蒜丟到蜂蜜中即可,不用鹽水而是直接用糖份高到可以殺菌的蜂蜜來做。蒜頭表面的乳酸菌因為不明的原因可以活下來。

常見的問題是

  1. 有些食材浮到水面上發黴,發黴的部份即早撈掉即可。
  2. 如果發酵過程中氧氣太多,水表容易出現特定種類酵母菌(kahm)構成的生物膜,這可以撈掉或是搖一搖倒一倒讓它沉到鹽水底下。但這些酵母菌如果長太多會造成問題:一是它可能發黴,二是有些酵母菌會把乳酸分解掉造成不夠酸而使雜菌可以生長,三是有些酵母會合成一些風味較差的物質。
  3. 另外還有一些種類的乳酸菌會合成長鏈澱粉,造成泡菜汁變黏糊,這通常只要等一段時間之後,澱粉就會被別的菌分解掉回復正常。
  4. 有些人說必須用不含氯的礦泉水、帶有細菌的有機蔬果、不含碘或防結塊劑的鹽。這可能要看你所在地的菌種有多耐操、你的自來水到底含多少氯、你的鹽裡有多少添加物。但我自己的經驗是隨便做都可以成功,不用管這些原則。

酸種/老麵麵包

用許多不同的酵母和乳酸菌叢來發麵包,因為各種菌會分解和代謝出各種不同物質,所以麵包的香氣較複雜。酵母和乳酸菌的主要來源是麵粉,但空氣和水中也有許多。

少量麵粉和水混合(約1:1到1:2),稍微蓋上避免乾掉或髒東西掉進去,每天倒掉一半然後加入等量的麵粉和水,發酵很快的話就一天兩次。約一周後即成,雜菌會被競爭排除,只留下乳酸菌和某些耐酸的酵母菌。

之後做麵包時,加入麵粉10~20%重量的老麵糊即可。因為不是專用酵母,膨脹速度會慢很多,但多等久一點還是可以發到2倍大。

和之前一樣,有些人說必須用有機麵粉、未漂白麵粉、不含氯的水,但也有人直接用自來說和最便宜的漂白麵粉做成功。

中式麵點的老麵一開始是用酒釀做成,見下方「麴菌」。

因為是好氧菌,需要打氣或是每天攪伴,也因此較容易有雜菌汙染,一開始可以直接放入醋酸菌的生物膜(mother of vinegar / scoby)來加速發酵,或是用酒精濃度10%以下的酒來做。任何糖粉高的水果都可以拿來做,如果用加了一堆糖的紅茶來做就是紅茶菌kombucha。

發酵過久的話醋酸也會被代謝掉,所以到味道合適時就要封裝,在無氧環境下保存。

麴菌

麴菌主要是利用它合成的酵素來分解食材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和醣類,產生鮮味或是用來釀酒。傳統有日式米麴和中式酒麴兩大類,現代還細分各種不同品系的菌種。

用煮熟的米、麥粒或黃豆來養。因為需要透氣,米不能用煮的,要先泡過然後蒸熟。降到37度之後拌入孢子或麴餅粉末,然後用溼布蓋著,每隔幾小時要翻動降溫。等表面都長滿菌絲就可以了,。

待麴菌長滿穀粒表面後,再進一步利用其合成的酵素分解食材。如果用黃豆,泡鹽水等待半年後濾出的液體就是醬油,剩下的黃豆就是味噌。如果用米,加鹽水泡一個月就是鹽麴。如果加入煮熟的飯和水,會因為酵母菌的作用產生日式甘酒,剩下的就是酒釀。

一般常見的麴菌孢子是黃綠色的,但也有其他不同品系,例如白麴或是紅麴,最好先確認你手上的用的品系應該會是什麼顏色。

丹麥餐廳Noma發明的「garum」:用養好的麴菌和高蛋白的食材混合,例如菇類、牛排、雞蛋、海鮮等,加上濃鹽水(8~20%)完全殺菌,放在37~60度下使蛋白質分解成鮮味極強的醬。

也有人用麴菌做自然熟成牛排,或是讓它長在根莖菜類上面做成素火腿。

參考資料:https://www.culinarycrush.biz/all/koji-recipe

天貝

基本上就是用黴菌的菌絲把豆類黏起來,變成像牛軋糖一樣的外觀。
 
傳統做法是用黃豆,泡水或快速煮過之後搓去皮,吹乾並拌入孢子後用香蕉葉包起來放兩天,溫度要控制在30度,溼度要高但不能凝結出水珠,稍微要透氣。現在很多改用戳洞的塑膠袋來做,並且在西方也流行用各種穀物來做。開始長菌絲後會產熱所以要移到較陰涼的地方。
 
在透氣的地方容易出現黑色的孢子,是正常的。若出現其他顏色,就是有害的雜菌。

納豆

枯草桿菌無所不在,並且很耐高溫,我做天貝時最常遇到的失敗原因就是變成納豆。黃豆煮到軟爛後降溫,裝進透氣的袋子裡,保持在37度左右兩三天即可。

中文教學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QuLMgcSdY

2023-07-26

狂歡節

(本科幻短篇原發表於金門日報副刊科幻沙龍) 

 「明天是狂歡節,警察都放假,你要搞啥都可以的,啥規舉都不用鳥!」李柏玉向新來到柏林的陳約翰解釋。

「哎那不是超危險?」約翰驚叫道,手中的調酒灑出了一點在茶几上。

「哈?」其他四人都是一臉不解。

約翰覺得自己問了個笨問題,但他想不出哪裡不對。「不就是國定殺戮日嗎?沒有法律,大家在街上殺人放火、拿槍互射。」

「搞笑!你以為這裡是美國,隨便去個二手展場都能買到離子炮?哪來那麼多做人失敗到仇家想殺的啊?」柏玉吸了口水煙,「難得一年一次的狂歡節,要搞啥都可以,誰要浪費在這種無聊的事上?」

「不對,你們在唬我吧!哪有這種事。」約翰拿出手機查了維基百科,「哇!還真的。那你們都做什麼?」

「開趴、喝到翻、在街上裸奔、跟看對眼的人打炮。」斜躺在沙發上的阮漢娜回答。

「在市中心把音響開到最大聲唱歌、放煙火、在馬路中間生篝火。」托馬斯.列提邊說邊從柏玉手上接過水煙。

坐在托馬斯旁邊,林奈.揚森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吃肉。」

「哎,那不會太過份了嗎?哪隻動物惹到你了?」漢娜用抱枕打林奈。

「土耳其烤肉和咖哩香腸就很好吃嘛!」林奈躲進托馬斯的懷中。

漢娜說:「合成肉也一樣好吃啊!」

林奈說:「感覺不一樣。吃真的肉,知道它曾經是活的動物,有種刺激的感覺。這是狂歡節,搞啥都可以的嘛!」

大家沉默了一陣,然後柏玉試著打破尷尬:「所以約翰你知道要做什麼了嗎?」

「保全會上班嗎?」約翰問,「我能不能去搶銀行?」

「害矣,虛到爆!」柏玉說:「你們美國人超沒創意。一年只有一次的機會,你用來追捧資本主義。」

「那不然……」約翰想了想,「拿著啤酒、戴著面具搶銀行?」

曾在美國住過的托馬斯翻了白眼,「公共場所喝酒本來就合法喔!」

「哎!美國不允許嗎?這群清教徒根本瘋了!」漢娜驚叫。「要搶銀行的話我推薦德意志銀行,藍色斜線那間。」

「搶錢很無聊的啊!」柏玉說。

「怕無聊的話帶瓶『飛費依』薄荷酒就沒事。」漢娜說。「話說你好意思說別人?你第一年過狂歡節幹的蠢事要不要說說。」

林奈噗嗤一笑。柏玉滿臉通紅,默默給自己還沒空的酒杯又倒了滿了汽泡酒。

「他做了什麼?」托馬斯小聲問林奈。

「不要在這天向喜歡的人告白。」林奈說,一邊用眼神示意柏玉和漢娜。

***

隔天一早,約翰把家裡找得到的音波起子、鐵槌、雷射刀等工具,以及兩瓶施滕貝格啤酒,裝進大肩袋。飛費依薄荷酒是約翰喝過最噁心的東西,絕對不會再碰。約翰用微整型化妝筆去掉指紋,戴上全罩的獨角獸頭套出門。

約翰遠遠看到有人在灑亮片,便繞路而行。廣場上,兩人沒戴拳套在打架,一群人圍著鼓噪,場上還有一位裁判和一位提著急救箱的醫生。另一邊,一張大床墊放在地上,上面至少四團肉色的東西在動,約翰移開視線,但各種聲音還是傳入耳中。大約五、六歲的女孩牽著父親走在街上,大聲向每一位路人喊著「臭豬!」,一位頭髮染成七彩的爺爺笑著回罵:「腦殘!」

銀行沒開。約翰在街角斜對面遲疑了一陣才靠近。他深呼吸了一口氣,挖起一塊人行道的鋪石,打破玻璃窗。

霎時間,警鈴大作。約翰正要跑,卻看見一旁兩名穿著黑背心、滿身刺青的人,也拾起石塊砸向銀行的玻璃窗。「去他的德意志銀行!」他們喊道,然後舉起手上的科倫堡啤酒向約翰致意:「幹得好,查理!」

約翰尬尷地笑了笑,待那兩人離去後,爬進窗戶。他找到警鈴,切掉了電源。

櫃台的抽屜都上了鎖,約翰從肩袋裡拿出工具,花了些時間才撬開,但裡面什麼也沒有。

「沒錢就不要鎖啊!」約翰咒罵一聲。敲敲打打了半小時,很熱,約翰從頭套底下灌了一瓶啤酒。天花板上有監視器,約翰不敢拿下面具。大家說什麼事都能做,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有警察上門?

約翰看向走廊末端的大保險櫃。用他的業餘工具肯定是撬不開的。他研究了密碼轉盤,一萬種組合。他試了試,每個組合大概三秒。就算是最糟的情況天黑前也可以試完。約翰瞄了眼街上的情況。一群奇裝異服的年輕人大聲打鬧著,經過被打破的玻璃窗時絲毫沒有在意。

保險櫃總算打開時,第二瓶酒也早已喝掉了。約翰汗流浹背,肚子也餓著。但至少離天黑還有段時間。

*** 

約翰背著一大袋錢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都是玩瘋了的人,沒有警察。這袋錢感覺無比沉重。街上有個不知道吸了什麼的男孩,又笑又哭,並試圖脫掉每個路人的褲子,約翰緊抓著肩袋,無暇顧褲子,所幸他的皮帶阻止了那男孩。有個長得挺可愛的年輕女孩搶下約翰的面具套在自己頭上,約翰沒有阻止。反正是需要處理的罪證,就給他吧。

五十歐元的橙色鈔票迎面飛來,貼在約翰的外套上。約翰下意識摸了摸肩袋。電磁拉鏈關得緊緊的,這大概是別人掉的錢。在大街上撿錢太引人注目了,要是有人看上這五十歐元而搶劫的話,剛才的努力都要白廢。區區五十歐元,就扮演個拾金不昧的善心人吧。約翰用清楚的動作把這張鈔票放到路旁的窗台上,繼續往回家的路上走。

又一張橙色鈔票。然後約翰看見有幾個看起來大概是移民的人蹲在路邊撿錢。附近零零落落不少鈔票,綠色、橙色、藍色……

「怎麼回事?」約翰忍不住好奇心,問了坐在路邊的一位全身沾滿了彩色粉末、看起來無害的中年大媽。

大媽指向對面公寓的三樓:「那間住戶灑錢,然後有幾位路過的人就決定跟著把身上的錢都丟了。」

約翰看那群人一派輕鬆,用不知哪國的語言聊著天,不急不徐地撿錢。

「要加入嗎?」正在撿錢的一位男孩注意到約翰的目光,招了招手,用英語問他。「足夠大家分的!」

約翰遲疑了一下,轉頭問大媽:「你不去撿?」

「撿來幹嘛?平常賺的就夠用了。給需要的人撿吧!」大媽說著一邊把手中的香蕉櫻桃汁遞給約翰,「你看起來累壞了,一定玩得很開心吧?」

「超開心的。」約翰苦笑。「狂歡節要搞啥都可以的。」

「那就好。」

2023-06-25

書評:《我說,所以我存在》

(本文原發表於聯合報鳴人堂,沃草烙哲學

庫布拉.古慕塞的《我說,所以我存在》適合對歧視議題毫無概念,但有興趣學習的人,也適合已經知道一些理論、或是看過它在身邊發生的人。書中提到了許多歧視的實際案例,解釋為什麼它們不公平、如何造成傷害。

許多人不知道歧視仍廣泛存在各處。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西方是先進國家,社會已經很平等了。在台灣的校園裡,學生之間是平輩而且依考試分班,權力也大致相等,歧視不明顯。在許多職場,由於性別或族群比例嚴重失衡,在單一性別的主導下,人們把階級視為正常而不曾意識到少數人的問題。

古慕塞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豐富的閱讀和精準的分析,指出德國以及西方社會仍存在的各種對少數族群的歧視和壓迫。

兩三個詞彙讓我們把彼此分門別類

不管是出於善意、惡意、偏見或無知,語言對人們造成了限制。我們用標籤把彼此分門別類,一方面這讓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兩三個詞彙認識一個人,快速掌握資訊,但同時也造成我們不再把每個人當作獨立的個體,而是「他們」的一員。

古慕塞雖然在德國土生土長,但被貼上土耳其裔、女性、穆斯林等標籤。人們預期古慕塞評論伊斯蘭教、或是女性、或是伊斯蘭女性,而不是他作為社運人士或專欄作家可能感興趣的其他各種議題。人們總是向古慕塞詢問土耳其政治或頭巾,而不是他個人的成就和故事。

作者被迫代表整個群體。當有伊斯蘭教極端份子犯下恐怖攻擊時,人們指責「他們」穆斯林養出恐怖份子,或質疑穆斯林為什麼沒有和恐怖份子切割。他時時刻刻必須擔心自己如果做錯了什麼事,就會被視為移民的錯、穆斯林的錯、女性的錯。

以上這些,白人男性都不用面對。他們是「正常人」,可以花時間做自己,追求興趣,培養獨特性,不用學習向其他人介紹自己的文化,犯錯可以由自己承擔,也不用替群體中其他人犯的錯道歉和負責。當白人男性總算也被貼上標籤時,他們生氣地反擊。我在臉書的「直男行為研究社」底下時常看到直男抗議說不是所有的直性向男性都是如此。

古慕塞也指出,歧視並不是只影響少數族群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別再把對話當成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

當政論節目追求刺激,主持人放任來賓刻意把討論帶偏,製造火藥味時,觀眾看了節目不會學到新的觀點,而是更加敵視另一方。當保守派用各種人身攻擊挑釁進步派,大家就這樣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攻防,於是既得利益者得以維持不公平的現狀。

古慕塞在報紙寫專欄評論時事,會收到死亡威脅說他不是真正的德國人。白人男性在建立社會制度以及社群平台時,從來不曾面對這些。於是他們高估言論自由的益處,低估其外部成本,以為仇恨言論會在言論的自由市場上被競爭排除。社群平台最後充斥各種陰謀論和惡意造謠,對民主制度造成有史以來嚴重的威脅。

作者在書的最後一章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別再把對話當成必須爭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我們可以不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以爭輸贏為目標,而是把對話當作互相切磋、探索不同的思路、找尋答案的過程。唯一的規則是善意和尊重,把彼此視為獨立的人看,而不是某某族群。

歐洲移民危機的後期,我正好在德國住了幾年,然而在工作場所不常接觸到來自西亞或北非的移民。雖然我可以看出來城市特別窮的區域也有特別多移民,並且在新聞上以及偶爾的示威遊行中知道他們的政治處境不盡理想,在理性上我也知道許多關於歧視議題的論點。但我一直沒有機會從情感上真正了解他們面對的挑戰。移民對我來說最大的影響大概是可以吃到好吃的Döner Kebab(土耳其烤肉)。

這本書正好補上了我缺乏的部份。有別於我平時較常閱讀的科學專書,古慕塞採取了更文學性的寫法,書中有許多關於歧視的小故事,包括不少古慕塞的親身體驗,有的令人心寒,有的令人莞爾一笑。除了故事,也有不少詩人、作家和歌手的有力文字、以至於社群網路上的扎心留言。這些發人省思的故事、引用的文句、以及古慕塞的進一步發想,彼此交織成一幅複雜的印象畫。這讓我對於歧視議題多了一層更真實、更貼近情感層次的理解。

2023-04-09

目前的人工智慧真的不可能有心靈嗎?

( 本文原發表於聯合報鳴人堂,沃草烙哲學

在你面前有一隻普通的智慧型手機,它可以做很多很厲害的事情,例如在幫你找路、連絡你要找的人、跟你玩遊戲、記錄眼前的景象、播音樂給你聽……或是讀這篇文章。在古代,同樣的事情必須由人類來做:你必須找人問路、請郵差送信、跟別人對弈、找畫家畫下景物、找音樂家來演奏……或是讓送報童把這篇文章送到你手上。但是我們不會說智慧型手機擁有人類的智能和自我意識。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人類知道手機裡面的每一條電路、每一個晶片、每一行程式碼是如何運作的。手機只是基於我們設計出的結構、基於半導體和電流的物理定律在運作,就好像機械錶會顯示時間只是因為齒輪的運轉,電鍋會跳起來只是因為溫度影響磁性。

如果有一天,腦科學家弄清了人腦中的每一條神經怎麼運作,能分析和預測整顆大腦在受到各種刺激時會作出什麼反應,這是否表示人腦也沒什麼特別,只是一團比較複雜的齒輪?這並非不可能;自然界有不少生物已經被生物學家摸得相當透徹。我們知道大腸䏷菌、阿拉伯芥、線蟲、果蠅等生物大致上是怎麼運作的,如何從基因到蛋白質到細胞到型態和行為。

在神經訊號傳遞過程中,人腦如何出現意識和感知?從機制來說,許多人的看法是這是複雜性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的「突現特質」(emergent property),就像許多齒輪放在一起可以出現顯示時間的功能、許多邏輯閘放在一起會出現電腦的功能、許多人自由交易就會出現看不見的手調節價格。只不過目前還不清楚是哪些具體細節讓意識得以突現。

進入這篇文章的正題:諸如GPT這類人工智慧,能不能從複雜的類神經網路中突現出心智?

「人工智慧只是在算機率」 ?

目前流行的人工智慧,其原理大多是用電腦來模仿神經元的連結:訊號由一邊輸入,沿著一個網狀的結構傳遞,在每個節點之間加強或減弱、合併或拆散,最後在另一邊輸出。這和目前我們認為的大腦運作原理是類似的:感官收到刺激後,經由大腦中的複雜神經連結來處理,最後透過我們的運動神經和肌肉作出反應。如果人類能由這樣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意識,機器不行嗎?

有些人堅稱目前的人工智慧不可能擁有心智,因為它們只是讀了一大堆網路上的文字後,依據人們使用語言的方式,計算在各種情境中,接下來出現哪些字的機率較高。換句話說,它只是比較高級的錯字校正或自動完成,它不是真的「理解」。例如一些很基本的數學計算或是笑話,ChatGPT的表現就不好,即使網路上有成千上萬的數學教材和笑話,它也沒有辦法理解句子背後的意義並學會這些概念(不過有些人類的數學也很爛、也沒有幽默感)。

人工智慧的學習方式大致如下:拿一些訓練資料輸入給一開始預設的類神經網路,網路根據目前的連結給出目前的答案,接著比對這目前的答案和訓練資料中實際的答案,以此回去修正網路的連結方式,讓它更能給出正確答案。只要訓練的資料夠多,之後就算是給它先前沒看過的資料,也有很高的機會能預測出正確的結果。

這個訓練過程和人腦的學習原理可能是類似的。心理學曾經流行「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就只是做了各種事之後,依據得到的結果是好是壞,來調整未來做類似事情的機率。例如做錯事被父母罵,之後就不會再做,或至少會不讓父母看見;某間餐廳好吃,之後就多去吃;偷懶讓你換得一段閒暇並且沒有被老闆抓到,之後就會偷懶。

如果人類的各種行為表現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形成,會不會我們的心智是這樣形成的,並且人工智慧也能在一樣的過程中出現心智?

「人腦有內建一些規則」?

當然,人的意識並不是白紙一張任你寫,至少我們知道有些行為是無法後天更改的,例如性取向;還有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認為在語言方面,人腦已經預設一些基本規則,所以兒童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學會語言、甚至發展出全新的語言。演化心理學也認為人腦在上萬年的演化中,已經預設了許多能幫助我們的祖先學會適應環境的認知傾向。或許意識和心靈也是早已寫進基因的東西,不管什麼樣的後天環境都不影響,而少了這個部分的人工智慧不管餵多少訓練資料都沒辦法發展出意識?

但在我看來,這只是把人腦神經網路的一部分訓練過程提前由我們的祖先在演化過程中承擔。我們的祖先在天擇演化的過程中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大腦,最後只有一類較有助於生存的結構留下來,成為我們現代人類共通的基礎認知能力。我們很難證明這樣的結構無法用機器學習來得出相同的結果,或者各個團隊在發展不同的人工智慧模型並挑選最能吸引人的版本時,會不會挑選出和人類類似的心智能力。

事實上,人工智慧的訓練方法中有個技術叫「預先訓練」(Pre-training)。舉例來說,要讓人工智慧學會辦認某個人的臉之前,我們可以先訓練它學會認人臉,學會認各種人臉之後,接下來再去學習怎麼分辨那個特定人物的臉,這樣做的效果往往好過把目標人臉、其他人臉、貓臉、飛機和抽象畫全部放在一起直接訓練。ChatGPT當中的字母P也是指它有預先訓練過怎麼使用語言,所以我們也可以主張這個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張白紙被寫滿網路上的言語。

「AI只被訓練做一件事」 ?

另一個反對人工智慧有感知能力的質疑是,人工智慧只會做一件事:你訓練它下棋,它就只會下棋,你訓練它聊天,它就只會聊天。現在只不過是因為人們在看到人工智慧跟你聊天的能力很好,而被誤導,以為它會做其他的事,就好像我們看到鏡子中的自己,就以為那是一個有意識的真人一樣。

但是這有兩個問題:第一,類神經網路並不是真的只有辦法做一件事,同樣的網路你只要給予不同的訓練資料,它有潛力學會玩電腦遊戲、預測氣象、分析股市或其他各種不同的工作。第二,如果你只給它操控下棋的介面,它當然只能下棋,但是它仍然有可能學會玩心理戰,例如在觀察對手的下棋方式後,故意下幾步爛棋讓對手輕敵、或是用攻擊性較強的開局來施加壓力讓對手失誤。

就某些角度來說,人腦也只被訓練做一件事情:把自己的基因(和迷因)傳下去。然而,為了要做好這件事,人腦必須要有許多其他能力,例如找食物、躲避危險、求偶,因此較有這些能力的人們最後在演化中存活。以意識來說,有個猜測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時,如果你能夠理解對方大腦的運行,你就能預測對方的行為,而在社會互動中佔優勢,因此這樣的能力在天擇演化中成功,成了人類共通的能力,而在有能力判斷其他大腦的如何運作後,自我意識就是其副產物。

我們訓練人工智慧要能夠在聊天時表現得和真人一樣,會不會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得到了近似於真人的認知能力?這很難說,因為我們對於「心智」是什麼還沒有標準的定義,也沒有一套公認標準的方法可以定義和測量心智。

我們根本不知道心靈是什麼東西

心理學和動物行為學發展出許多方式來測驗人們和其他動物的特定認知能力,例如抽象思考、預測不同情境、看得懂地圖或模型是對應真實世界、認得鏡子中的自己、理解同伴正在受苦而去救他們、理解其他人缺乏自己擁有的特定資訊。以往的觀念是人類有心智能力,所以能夠做到這些事情,其他動物都沒辦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翻兩瞪眼。

有些人沒辦法通過一部分的測驗,例如兒童、自閉症光譜上的人、以及太平洋島嶼一些在文化上相信別人在想什麼你永遠不可能知道(opacity of other minds)的傳統社會成員。此外也有許多人類以外的動物可以通過一些測驗,這不止是猩猩和鯨豚,甚至有些我們以往認為很笨的老鼠和魚類也能通過一部分的測驗。最近有些人拿這類測驗去給人工智慧做,結果發現人工智慧也能夠通過不少測驗。這件事該怎麼解讀,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來,因為我們不清楚人腦中如何出現心靈和意識,所以在比較人腦和人工智慧各自的運作原理時,我們無法判斷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否足以保證只有人腦能有心智、人工智慧不行。

以近因來說,人腦和人工智慧都是把輸入的資訊透過複雜的網路處理來決定要輸出什麼行為;因為我們不知道意識的突現是基於什麼樣的網路結構,所以也很難說現有的人工智慧會不會已經符合所需的條件。以遠因來說,心靈有可能只是人類在演化出其他能力過程中意外產生的副產物,所以就算在人工智慧的訓練過程中並沒有特別去訓練它們要有心靈,它們還是有可能以類似的方式,在訓練其他能力的過程中產生心靈。

也因此,雖然ChatGPT缺乏很多普通人都有的基本能力,我認為我們仍不應該忽視人工智慧和人類在行為上的相似性,包括前述那些在心理學中用來測驗認知能力的實驗結果。

2022-11-01

殺人償命是鐵律?為何「一命還一命」並非公平正義?

(本文原發表於聯合報鳴人堂,沃草烙哲學) 

許多人支持死刑是因為他們認為公平很重要:殺人犯奪走了某人的命,所以必須用自己的命交還;如果廢除死刑,是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權,對他不公平,或是對家屬及朋友不公平。但是,殺人償命跟公平有關嗎?廢除死刑、取消一命還一命,必然會造成不公平嗎?在這篇文章,我以幾個不同的角度說明為什麼「一命還一命」背後追求的目標與公平毫無關係,其實追求的是復仇。

命可以「還」嗎?

平常說「還債」,是在借了別人的錢之後,把錢還給債主,或是在傷害別人之後,給別人補償。這和人命不一樣。

被害人已經死了,把殺人犯處死並不會讓被害人復活,這和借錢還錢的情況不同,更像是小孩子打鬧:你打了我一下,所以你也要讓我打一下才「公平」。這種「讓雙方的損失接近」給人的滿足感可能有演化心理學上的成因,在原始社會中可以鼓勵人們去處罰反社會行為,但在現代的倫理學觀念中,社會並沒有義務提供你這種滿足感。

社會不是只有兩個人,如果只是讓兩人的損失更接近,沒有把資源交給損失的人做出實質的補償,並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公平。想像當你發生損失時,隨機拖另一個人下水,你會覺得這樣的世界有比較公平嗎?如果沒有,那為什麼把兇手殺掉就會公平?

也因為被害人已經死了,死人無法從加害人的死亡得到慰藉,除非你相信死人會陰魂不散。會從死刑中得到滿足的,是被害人的親友和毫無利害關係的吃瓜群眾。站在親友的角度,「加害親友的犯人死亡」真的可以抵消「親友死亡」的痛嗎?如果有位自殺炸彈客炸死你的親人,他自己也被炸死了,你會覺得這公平嗎?

殺掉兇手唯一可能產生的「補償」,是讓被害人親友的心理覺得滿足,這滿足不是關於公平的追求,而是關於復仇的追求。

人命是等值的嗎?

佛教認為眾生平等,有些基督教派也認為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所以是平等的。但並非所有人都這麼認為。儒家思想認為老人累積了較多人生經驗,他們的命比較有價值;西方自由主義則注意到年輕人的剩餘壽命大於老人。

預期壽命只剩幾個月的絕症患者,殺了一位前途無量的健康年輕人,他的命「夠還」嗎?反過來說,如果有位前途無量的健康年輕人殺了一位命不久矣的絕症患者,他需要判死刑嗎?還是讓他抽抽煙減壽幾個月就好了?

如果我們無法證明人命等值,也找不到方法估算每條命的價值高低,那就無法證明殺人償命時兩邊的損失是一致的,那死刑就不會是公平的處理方式。

難道不用管殺人的動機?

如果說一命還一命真的是為了公平,那就不該考量動機,只要致人於死都應該判死刑,就像你不管是故意在店裡偷東西、不小心忘了付錢、還是意外打破商品,都應該以商品的價格賠給店家。然而大多數人應該都同意,預謀殺人和過失致死不應該判一樣的刑。古中國和古羅馬的法律都反映了這點,殺人不是只有一種,預謀殺人判最重,一時義憤的殺人判得較輕,過失致死又判更輕。由此可見,死刑不是為了償還一條命來達成公平,而是為了把我們心目中的壞人殺掉,藉此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如果殺了不止一條命,要怎麼還?

如果說一命還一命真的是為了公平,那如果有位罪犯殺了許多人,他也要還很多條命才公平嗎?如果把別人滅門,難道殺人犯的無辜家人也應該一起還命嗎?我們會認為無辜的家人不應該連座,也是因為我們在意殺人的動機。我們不是為了讓天平的兩端達到水平,而是為了處罰加害者。

反過來說,如果三個人蓄意把一個人圍毆打死,支持死刑的人也不會說只要其中一位加害者判死刑就好了,而會要求三個人都判死刑,這顯然不是一命還一命。

只是你的文化背景讓你「覺得」以命抵命很公平

有些文化可能認為一命抵一命的復仇等於公平,但就如前面所說,社會中的兩個人損失等值並不等於公平,而且把兇手殺掉也不能保證雙方的損失就會等值。所以客觀上來說復仇並不等於公平,只是滿足部份人的心理需求。真的要說償還,讓加害者用勞役或金錢等方式來補償被害人的家屬才是「還」。

確實,許多傳統文化雖然允許報仇,也同時允許用勞役或金錢等其他方式來補償被害人的家屬。例如古代日耳曼文化中的Wergeld、愛爾蘭的éraic、威爾斯的galanas、波蘭的główszczyzna,會根據被害人的社會地位計算他的命值多少錢,兇手可以付出此賠償而不用判死刑。歐洲許多民族都曾有類似的傳統,直到中世記基督教傳入後,才被死刑取代。在伊斯蘭教中,被害人的家屬也可以選擇要補償(diya)還是報仇(qisas)。這些例子顯示一命還一命並不是唯一讓人覺得公平的方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許多傳統文化對死刑的標準非常寬鬆,偷竊可以判死刑、侮辱可以決鬥殺死對方、用魔法給人下咒可以判死刑、甚至女性被性侵也可以亂石打死。在這些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就會覺得偷竊判死刑很公平。

結語:殺人償命並非鐵律

以命抵命只是讓人「覺得」公平,這種感受受到文化背景影響,並非所有的文化都認為這樣最公平。殺人償命不是一條放諸四海皆準的鐵律,而是某些文化背景中能讓人們接受的價值觀。

從客觀角度分析這不是真正的「償還」,也不見得公平。也就是說,它只是一種修辭手法,或甚至可說是錯誤類比。所謂「一命還一命」追求的是復仇、以牙還牙,而不是公平正義。

2022-07-05

全世界心臟最好的民族能教我們什麼?

(本文原發表於台大科教中心《Case科學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世界前二大死因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之中,有 27 %的人是死於這兩種心血管疾病。然而玻利維亞的原住民之一,奇馬內人(Tsimané)卻幾乎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

乍看之下,奇馬內人的健康狀況不怎麼好:由於他們和外界少有接觸,最近的診所要搭船兩天才會到,嬰兒死亡率高達13%,大多數人體內都有寄生蟲感染,長期處在發炎的狀態。但是只要沒有在嬰兒時期死亡,大多數人可以活到七十歲以上,而且即使到這個年記,心臟也仍然非常健康。

奇馬內人有什麼特別的基因遺傳,讓他們的心臟特別健康嗎?

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機會分析奇馬內人的基因,但是科學家找了其他傳統生活的民族作比較,包括和奇馬內人比鄰而居的摩榭田人(Mosetén)、西非的加納人、以及東非的坦尚尼亞人,結果發現他們的心臟也都很健康,顯示奇馬內人的心臟良好大概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特別的基因,而是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學習奇馬內人的生活方式,來改善心臟健康嗎?

麻煩的是奇馬內人的生活方式和我們天差地遠:奇馬內人主要從事小規模、自給自足的刀耕火種農業,以香蕉和木薯為主食,偶而也打獵、捕魚或採集野食,大多數時間都在戶外活動,每天平均走一、兩萬步,不抽煙、飲食少油,碳水化合物則以高纖維的澱粉類為主,很少攝取加工過的糖類。 

這和一般人想象的健康生活很接近,但是大多數人也不可能為了心臟健康放棄便利的現代生活,而且還有一些因素不是我們想改就改,例如環境汙染和心理壓力。

我們仍不知道奇馬內人生活方式中,具體來說是哪些部份保護了心臟健康,也有可能是許多因素加在一起才造成現在看到的結果。為了能夠找到更確切的原因,了解為什麼奇馬內人的心臟這麼健康,讓其他人也能學習,科學家前往玻利維亞,向奇馬內人採血檢驗,還弄到一台醫院報廢的斷層掃描機,運到玻利維亞的荒郊野外,去檢查奇馬內人的心血管。

以往醫學界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大多都是在北半球的已開發國家進行,在玻利維亞的研究卻發現許多前所未見的結果。

過去認為,動脈鈣化是無法避免的事,會隨年齡累積,當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動脈硬化,進而引發中風和心肌梗塞。在已開發國家的研究,人們活到六、七十歲之後,多數人都會有中度到重度的動脈鈣化。然而奇馬內人即使到了75歲以上,也有過半數的人完全沒有動脈鈣化。

更奇怪的是,在已開發國家的研究中,已經證實會造成心血管問題的許多物質,例如 C 反應蛋白、E4 載脂蛋白、血脂肪等等,在奇馬內人體內的含量也很高,卻沒有造成任何心血管問題。

進一步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但這些研究顯示,只在「文明社會」做研究,其實有很大的侷限。許多我們深信不疑的醫學知識,可能只適用於特定的研究對象,而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目前的知識仍非常有限,在傳統社會的研究無疑能讓我們更了解人類的生理,找到更多能夠改善健康的方式。 

參考資料:

Garcia, A. R. et al. (2021). APOE4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blood lipids and lower levels of innate immune biomarkers in a tropical Amerindian subsistence population. Elife. 10: e68231. https://doi.org/10.7554/eLife.68231

Kaplan, H. et al. (2017).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indigenous South American Tsimane: across-sectio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389(10080): 1730-173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7)30752-3

Rowan, C. J. et al. (2021). Very Low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mong
Bolivian Forager-Farmers.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87(1): 18. https://doi.org/10.5334/aogh.3252

Thompson R, et al. (2018) Atherosclerosis as manifest by thoracic aortic calcium: insights from a remote native population with extremely low level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traditional CV risk fact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1 (11_Supplement): A1685. https://doi.org/10.1016/S0735-1097(18)32226-5

2022-02-22

因為奇特的「青春期自動變性」,科學家找到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妙方

(本文原發表於台大科教中心《Case報科學》

在多明尼加的一座以挖鹽礦維生的偏遠村落拉斯薩林納斯(Las Salinas),有個奇特的第三性別。大約 2% 的小孩在出生時,生殖器看起來像是介於男性和女性之間,但在進入青春期後會長出功能正常的睪丸和陰莖、聲音會變低沉、肌肉會變多、自我認同也是男性。

這現象不但一再出現於那個村落,而且還會遺傳。如果父母親的家族中有人如此,生下的小孩也更常會是如此。當地人早已習慣這樣的事,稱這個性別為 güevedoce,字面直譯是「十二歲長卵蛋」,在小時候把他們當作女孩來養,到青春期之後就當作男人對待。

1970年代,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茱莉安.印培拉脫-麥金利(Julianne Imperato-McGinley)得知了這個現象,並研究出背後的成因。原來,這些人的性染色體雖然是 XY,照一般情況應該要發育成男性,但是他們的 SRD5A2 基因有個特別的變化,使他們的身體不擅長將「睪固酮」轉換成「二氫睪固酮」。相較於一般男性體內兩種雄性激素都有一定的濃度,güevedoce 主要只有前者,後者的濃度很低。

在當時,科學家已經知道人體內有這兩種雄性激素,但仍不確定它們各自的功能。透過對 güevedoce 的研究,科學家總算釐清了兩者各自的功能。

相較於一般男性,güevedoce 在胚胎時期一樣會發育出睪丸和輸精管等內部構造,但沒有發育出男性的外生殖器;在青春期,güevedoce 和一般男性一樣長出更多肌肉、聲音變低、產生性慾、外生殖器長大、並製造精子,但是他們的鬍子少、不會長青春痘,並且在年長以後也不會出現雄性禿或攝護腺肥大。

Güevedoce 和一般男性相同的部份,就是雙方都有的睪固酮的功能,而一般男性才有的特徵,正是Güevedoce缺少的二氫睪固酮的功能。

這引起了醫學界的注意,因為禿頭、青春痘、和攝護腺肥大是許多男性都想要治療的問題,尤其是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男性才有的構造,從大約二十五歲開始會持續增長。到了五、六十歲,約有一半的男性都會因為肥大的攝護腺壓迫尿道,開始有頻尿、排尿困難、尿失禁等問題。

科學家當時已經知道造成攝護腺肥大的條件之一是雄性激素。早在 1786 年,最先用科學方法進行手術的蘇格蘭醫生約翰.杭特(John Hunter)就發現,如果把實驗動物的睪丸切除,使牠們無法分泌雄性激素,這些動物的攝護腺就會變小。到了 1960 年代,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了當時還在世的二十多位清朝太監,發現他們因為自年幼去勢,攝護腺都非常健康。

在當時,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主要方法是動手術,不但麻煩,而且有許多的風險。但是,與其在年輕時去勢,大多數男人還是寧願患上攝護腺肥大。

如果能確定攝護腺肥大只是二氫睪固酮造成的,跟其他雄性激素無關,而且缺乏二氫睪固酮也未影響 güevedoce 的身心健康,那麼,只要用藥物抑制二氫睪固酮的合成,是不是就能治療攝護腺肥大、雄性禿頭和青春痘了呢?

果不其然,經過了二十年的努力研究,默克製作出了 finasteride(柔沛/波斯卡),葛蘭素史克製作出了dutasteride(新髮靈/適尿通),成為治療攝護腺肥大和禿頭的常用藥物。泌尿科也從此轉變成以藥物為主要醫治手段的專科。這一切,都始於拉斯薩林納斯的少數人口和地理隔離讓一個罕見的基因有機會散播,使人們有機會發現 güevedoce 的奇妙生理。

 

參考資料:

  1. Imperato-McGinley, J., L. Guerrero, T. Gautier and R.E. Peterson (1974). Steroid 5α -Reductase Deficiency in Man: An Inherited Form of Male Pseudohermaphroditism. 186(4170):1213-121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86.4170.1213
  2. Marks LS. (2004) 5alpha-reductase: history and clinical importance. Reviews in Urology. 6(Suppl 9):S11-S21.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2014). Prostate Enlargement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