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學語言怎樣才快?

這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加上四處看了許多關於語言學習的資料後整理出的心得。網路上可以看到有些人用這樣的方法,在一個月內就跟人對話無礙(B2)。

其基本原理是仿照幼兒學習語言的方法,以實際對話為主,不浪費時間在讀寫上,也不強調一開始就用正確的文法。

相較之下,台灣學生從三年級到九年級每周都有英文課,四百小時,照理說能夠達到溝通無礙的程度,但實際上中學畢業生大多無法用英文和人對話,就是因為課程全都在學怎麼讀寫、記文法規則、背拼字。

學語言是接觸越多越好,如果時間有限,比起每週找一天學七小時,每天撥出一小時的效果會更好。

步驟一:發音

弄對發音是最重要的一步。聽和說是彼此影響的,發音對了才能聽懂、才能透過對話和模仿來學習。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學習發音的能力和年齡呈負相關,幼兒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聽一聽就學會不同的發音,但成人無法,所以建議參照IPA,利用自己已經會的語言作參照。好用的資源是用英文維基百科查該語言條目中的phonology段落(有時還有獨立條目)。

我們要學的是語音(phone),不是音位(phoneme)。像英語的 t 有時送氣(如top)、有時不送氣(如stop)、有時會顎化(如question)、有時會變成閃音(如better)、有時不發音(debut),或是像德語的ch在aou後面是清軟顎擦音[x],但在äöie後會變成清硬顎擦音[ç],還有日語的ん依前後接的音,可能發/n/、/m/、/ŋ/、/ɴ/、/ũ͍/、/ĩ/,這些差異都要學,而不是當作相同的發音。

不要只練習發單獨的音,還必須熟悉該語言裡的各種語音組合。像中文母語者遇到音節末尾的複輔音常常念不好,例如英語的「angsts」、德語的「Arzt」。

發音是肌肉訓練,多做幾次就會形成肌肉記憶。找幾首喜歡的歌來唱或是背幾首詩就能迅速學會所有的發音和組合。

發音一定要精準,切勿習慣錯誤的發音。如果沒有人幫忙矯正,可以找母語者的演講或歌唱,模仿其發音並錄下,然後用Audacity之類的軟體疊加起來一起播放。發音錯的地方聽起來會很明顯不合諧,而且顯示出的波型也不一樣。

可以的話,盡量避免看著各語言的拼字來學會話,因為大多語言的文字都不能正確表達實際的發音,看了反而造成錯誤的發音。像前面說的英語的 t 在top、stop、question、better、debut發音都不同;又例如標準德語的ch在aou後面是清軟顎擦音[x],但在äöie後會變成清硬顎擦音[ç],而在一些方言裡則可能變成/k/或/ʃ/;或是台灣中文裡的ㄅㄛ通常念成ㄅㄨㄛ ,ㄈㄥ通常念成ㄈㄨㄥ。如果看著文字來念就容易造成發音不準確。

避免依賴文字的另一個原因是許多文字系統沒有標示重音、音調、以及音節長短。像英語的重音位置不固定,而且重音以外的元音常會簡化並縮短,例如library的a、cooperation的前兩個o都被簡化;日語則有高低重音,「箸に」、「橋に」、「端に」用平假名寫都是はしに,但是三者發音並不相同。

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是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來念其他語言,例如把濁音/b/、/d/、/g/發成中文的不送氣清音ㄅ、ㄉ、ㄍ,或是把日語的長音縮短。尤其常見的錯誤是用英文字母的發音來念其他拉丁字母,例如把西班牙語的單元音o和e念成英語的雙元音/oʊ/和/eɪ/,把日語的/ɸɯ/念成英語的/fu/。 

步驟二:常用句型、文法、詞句

接下來的目標是盡快達到可以跟人做最基本的溝通、大概A2的程度,能表達最基本的概念,包括問候、數字、代名詞、點菜、購物、自我介紹、罵人、求救……。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這裡,如果前面的步驟有做好,這只要自學幾十個小時就能學會。

盡量用念的來學,不要用讀的。有錢的話Pimsleur錄音帶是最好的資源之一,要免費的話可以用Duolingo,但是要開聲音並且跟著念出來,不要只練讀寫。

此時應該快速把整套文法看過一遍,只要記得常用和會影響語義的就好,學文法的目標只是要正確傳達意思,其他不常用或不影響溝通的只要大概知道有這回事、聽到別人講的時候不會聽不懂就好。

例如在大多數語言中,句子組成的詞序必須學,「狗咬人」和「人咬狗」和「咬人狗」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描述、疑問和請求也不能搞混,「吃很快」和「吃得快嗎? 」和「快吃!」是不一樣的。

許多歐洲語言可以用助動詞表示時態或期望,而且文法比較簡單,例如西班牙語可以用haber和ir a來代替過去和未來式,就不用花時間背兩組動詞在未完成式、過去式、未來式在六個人稱的36種詞形變化。 

不要浪費時間背一堆特例和詞形變化。尤其如果很複雜但不會影響意思的,那不用背,只要知道有這條規則就好了,例如德文定冠詞 der die das den dem des 的十六種變化,只要知道有三個性別和複數以及四個格位即可,實際使用時還可以跳過屬格,全都用von+與格就好了。

少用、不影響表達而且又很複雜的東西不用管,例如與格的各種特殊用法、虛擬語氣、過去進行式、未來完成式、正式書面語法、每個名詞的量詞或性別。

很多老舊的教科書會花大量篇幅介紹現代生活很少用的詞,例如動物園或鄉下才看得見的動物,或是問時間和天氣,這種東西住在城市裡有智慧手機的人根本用不到,反倒是很多電子產品相關詞比較重要,例如「上網註冊」、「登記手機號碼」、「線上直播」怎麼講?

捷徑:語言移轉(取代步驟二)

如果你已經會某個類似的語言,可以用兩個語言中類似的部份來快速學習大量的字彙和語法。

常見的情況是兩個近似的語言中有同源詞,只要熟悉同源詞在兩個語言間的變化規則,就能馬上把一堆已經會的詞轉換成目標語言。例如標準漢語的ㄓㄔㄕ常對應閩南語ㄐㄑㄒ或ㄗㄘㄙ,英語中的th, d, t-, -t常對應德語的d, t, z-, -s,拉丁語的-tas/-tatis字尾成了英語-ty、法語-té、西語-dad、德語-tät、義語-ità。

文法上,如果已經會相近的語言,常常只要注意少數幾個不同的地方就好了,例如相較於英語,德語的動詞必需放在第二個位置或句尾;相較於標準漢語,粵語把副詞放在動詞之後。另外即使是不相近的語言,文法上有時也有可以參考的地方,例如西歐語言的vous/usted/Sie和中文的「您」或日韓語的敬語類似,日語的「AはBです」句型則對應文言文的「A者B也」。

熟悉英語的人可以用 Language Transfer 的免費課程學許多歐洲語言。

步驟三之一:大量對話

這是最重要的步驟,前面的步驟都只是為了快速達到這一步。找到願意跟你對話的人,可以透過語言交換、付費的一對一教學(例如用iTalki)、或是結交朋友或伴侶。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來回對話,不是句型練習、不是造句、不是翻譯練習,而是天南地北地跟人談論你有興趣的話題,接觸不同的詞彙和文法;這才是在使用語言,才能訓練聽力和口說,將文法規則和詞彙的系統二背誦轉變成系統一的直覺反應,訓練出語感,而不是每句話都要在腦中跟自己的母語來回翻譯。

只有不斷使用才能進步,出錯是必經的過程,所以不要害怕錯誤。請對方不要一直指正不影響意思的小文法錯誤,這只會浪費時間,並可能造成負面回饋而越來越不敢講。 人會無意識地模仿其他人的說話方式,包括腔調、文法和用詞,只要聽多了自然就會學起來,文法會慢慢修正,等到這時再回去複習文法、熟悉各種規則,可以事半功倍。

步驟三之二:提升字彙量

這步和前一步並行。

除非你能一直找到有人能跟你聊不同的話題,否則你勢必要透過背單字或閱讀來擴大字彙量,要不然會一直遇到無字可用的情況。

背生詞其實是最難的,因為聲音和意思的對應基本上沒有規則可循(除了少數狀聲詞或是波巴奇奇效應),而且背誦很無聊。

從常用的字開始背,不要背字典。根據齊夫定律(Zipf's law),詞彙在語言中的使用率是呈冪定律分佈,也就是說:每個語言中都只有少數核心詞很常用,其他大部份的詞都很罕見。 像中文字全部大約有十萬個,不考慮異體字只有三萬個,大學生認得的大概只有四千字,而且這四千字還有大半是只出現在人名、古文或專有名詞的字。從常用字開始背的投資報酬率遠高於背字典。

不用每天看同一個字,在快忘記的時候再次接觸,才是最有效率的記憶方式。MemriseAnki都有這樣的功能,可以依你是否記得,調整生字下次出現的時間。

背生字很重要的一點是放在例句中記憶,單獨的字要記得其意思通常只能靠翻譯成其他語言,放在句子中才能直接從目標語言中充份理解這個詞該怎麼用。

輔助:閱讀和影片

有些詞彙、修辭和句型在平常的對話中不常見,但是能講出來就會人覺得你有學問,像中文的成語。這種東西從閱讀中學習比對話更有效率。多找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東西來讀,包括小說、食譜、詩詞、新聞等等。

在還不能流利使用語言時,閱讀的同時應該念出來,甚至背誦句子。待能夠流暢對話時,就可以改以快速吸收資訊為目標,不念出來,因為照速讀的理論,念出來會影響閱讀速度。

影片也是不錯的學習管道,有些線上串流服務如Netflix有許多不同語言的作品,還可以把許多作品替換成其他語言的配音。第一次看不要開字幕,全用聽的,看不懂的話再回去看第二次,加上同樣語言的字幕,還是看不懂的話才在第三次加上自己語言的字幕。Youtube上的Easy German、Easy Spanish、Easy Vietnamese等也是不錯的資源。

注意閱讀和影片只是輔助,不能取代實際對話。

就這樣。照以上的學習方式,每天都從早到晚都在學的話,一兩個月就能對話如流,每天花一兩個小時的話也能在半年到一年後達到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