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6

己所不欲,可施於人

  有一天,我去吃涮涮鍋,我的那一盤配料裡面有顆魚丸。我不喜歡吃魚丸。好好的魚肉不吃把它絞碎加一堆味精漂白和防腐幹嘛?我就問隔壁的人「你喜歡魚丸嗎?」他點了點頭,於是我就把我的魚丸送給他。魚丸是我所不欲,我將它施於人,我們兩個人都很高興,這有什麼不好?

  有一個漁夫他擅長抓椰子蟹(沒有人要管海鮮餐廳賣的是不是保育類),另外有一個獵人擅長開吉普車在河床上飆車並槍殺可愛的小山羌(一樣沒有人要管山產店裡那些動物的保育),有一天漁夫抓太多椰子蟹了,他不想要,適逢獵人那天開的是卡車,所以把平常會棄屍荒野的那些過度補殺的山羌也帶回來,也太多了,於是兩人決定拿一些來交換。多的椰子蟹是漁夫所不欲者,多的山羌也是獵人所不欲者,兩人把自己不要的東西拿給別人,卻藉由交易行為換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做為何不行了?

  如果真的每個人都不將己所不欲者施於人,人類可能會絕種,因為這個行為模式不允許分工合作。分工合作的基本原則就是每個人生產自己最擅長製造的產品,生產的比自己需要的還多,然後多生產的那些「不要的產品」就拿去交易,換成自己不擅長製造的產品。這是對大家都有利的行為,所有的經濟都是建立在這種行為下。和分工合作的精神對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跟本是找死。

  那為什麼這句話還可以流傳那麼久,還獨立在許多地方發展出來?

  只是因為當我們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的時候,時常兩個人對於那件事物的看法是一樣的,自己不要的東西對方也會不要,於是這句話就好像沒有問題的樣子。

  在挑禮物的時候,如果施於人者必需為己之所欲,那興趣不同的人之間很難送禮。大家送禮的時候應該都知道要以對方的角度挑選,不過誰在挑禮物的時候會一併想到孔子講的話是錯的呢?

1 則留言:

  1. 我猜孔子講這句話應有個前提:
    不欲=所有人都討厭的事物
    有問題的應該是不經思考而濫用的人們

    我現在才發現D'ohan你有這個版
    裡面的文章很有趣耶,nic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