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0

不要筆戰

  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對於有爭議的話題發表完自己的看法後加一句「不要筆戰」,這是非常沒有意義而且自相矛盾。因為一個話題如果會有多種不同的看法,那自然就會引發一大串的討論,不可能光靠一句「不要筆戰」就壓下來,更何況如果自己先發表了意見後用「不要戰」制止其他人進一步討論,更是不負責任。

  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叫大家不要筆戰?因為筆戰這個詞已經普遍被認為有貶意(我定義的筆戰不必然需要有人身攻擊之類的行為),或許是因為網路管理者為了便於管理而規定禁止筆戰所以造成筆戰被認為和其他違規行為一樣不好、或許是局外人覺得大量的回覆像在吵架看起來很礙眼、或許因為部分人討論時會失去理性並作人身攻擊造成其他人的刻板印象……於是只要討論的篇幅和數量大一點就會被認為是在筆戰、在破壞和諧,於是造成有人自以為有能力當和事佬出來叫大家冷靜不要筆戰,或是有人想加入討論可是不想被認定為筆戰,所以就加句「不要筆戰」想要撇清關係。

  持不同看法的人多討論是好的,可以幫助整理、修改或推翻彼此的想法,但是通常一旦討論起來一開始未參與的人就很難跟得上,在公眾的網路討論區往往會影響其他人,這時候與其用「不要筆戰」來制止意見交流,我覺得 不如請這些人另外轉移陣地,把討論獨立出去或是用電子郵件或及時通訊來繼續討論。

變態的口袋怪獸

  在口袋怪獸的虛擬世界中,很多種生物會在特定條件達成的時候演化(evolve, 常被錯誤地翻譯成進化),我認為這個措詞是個錯詞。

  從「特徵的些微轉變」這點看來大鉗蟹變成巨鉗蟹(鉗子變大)、菊石獸變成多刺菊石獸(長出刺)、迷你龍變成哈克 龍再變成快龍(先變長再變寬並出現翅膀)等,看起來是很像演化沒錯,就像蛇的祖先經過許多代的演化四肢消失,身體變得細長。但是所謂的演化應該是發生在不同世代之間--個體間的差異經過篩選後只有具某些特徵的個體存活並繁衍,這才是演化。如果同一隻生命連續的生物會在不 同的型態間轉換,那應該叫做變態(metamorphosis),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昆蟲中毛毛蟲經過蛹變成蝴蝶的過程。如果對照著一隻綠毛蟲先變成鐵甲蛹再變成巴大蝴,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口袋怪獸其實是在變態,不是在演化。

  不同種的生物交配、植物下蛋、超能力、脊索動物的魚變成軟體動物的章魚……在想像的世界中要設定些和現實情況不同的東西沒關係;聽說口袋怪獸想要傳達的概念是環境保育、和其他生物和平共存,我覺得這理念也很棒;但是把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和另一個名詞搞混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

魔術之死

  「魔術最近不是很紅嗎?怎麼會死?」不少人看到這標題想必會這麼問,沒錯,魔術最近是很流行,然而在我看來這也正是魔術即將消失的原因,這 看似矛盾的情況不是我在變魔術,而是因為魔術在最根本的原理上就必然應該是屬於少數人的技術,魔術不能讓太多人學會。這不是因為魔術師想要壟斷事業或者 認為被觀眾看出來很丟臉,雖然魔術師這麼做的出發點可能確實是這樣才保密,但魔術應該維持秘密性的原因是因為魔術之所以神奇,就是因為它使用了各種一般人不知道的障眼法,這些障眼法是要觀眾看不出來才有效的,任何觀眾只要知道了任何 一個手法,所有使用這個方法的魔術在他眼中,好一點是舞蹈、創意或裝置藝術,差一點就只是一個像丟垃圾、蓮花指、後面有個門……之類完全沒有特殊意義的東西,不具任何 可看性。

  或許有些觀眾或表演者會說看完表演後才知道原理不見得對觀眾有害,但問題是大多數的觀眾都不曉得魔術需依賴保密的這個性質,極有可能會到處說出原理,那就會破壞別場表演中觀眾的樂趣。就算這位觀眾答應說不說出去……你以為秘密是為什麼會變成眾所皆知的呢?「ㄟ我跟你說一個我從別人那裡聽來的秘密,你不能告訴別人喔!」「好我保證不會告訴別人。」

  最近的魔術熱潮讓很多人對魔術感到興趣,在商業炒作之下,很多人花大錢去學魔術,同時我們也能看到電視上公開破解魔術手法(例如大魔競這個節目,還有像之前Criss Angel表演把人切兩半時2007年5月20我看到有個記者居然把原理講出來當新聞報導,還有2006年Cyril在台灣成名的時候也是有些記者訪問一些會魔術的人詢問牌穿玻璃的原理)、書店裡擺著整書櫃未封起的 魔術教學書籍(甚至連便利商店都有)、網路影片或文章也公開了許多魔術的秘密……各種魔術原理正快速的傳播,遠快於專業魔術師發明魔術的速度,這樣下去很快就沒有魔術可以表演給人 看了。這些學魔術的人都沒有意識到,學魔術除了會花很多錢之外,最大的損失其實是犧牲自己欣賞魔術的機會,他們其實是在選擇拿這個犧牲來換取表演給別人欣賞的成就感,最近這一窩蜂學魔術的人有意識到這些嗎?沒有,他們只是想要跟流行並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更不幸的是有些表演者不顧永續發展,趁著大家不知道魔術的意義低價大量販售魔術教學。這麼多人學魔術原理卻不學它的精神和原則, 資訊流通又這麼容易,魔術絕對會變成消失的技藝,未來將只存在記憶中。

  喜歡魔術一定要「會魔術」嗎?為什麼不要「看魔術」就好了?

跟食物戰鬥

  我發現很多人提到吃東西的時候,尤其是在那些吃到飽的餐廳,喜歡用「戰」借代「吃」、用「戰鬥力」表示「能吃的量」。

  我不喜歡這種比喻,因為它言下之意是說吃越多越好,但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明顯告訴我們吃到一定程度之後(邊際效益開始小於零時)吃越多反而越不好。吃東西應該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為了享受,再怎麼樣都不是在跟食物對抗,固定價格吃到飽並不是要吃得多才值回票價,已經飽了還硬吃的話你唯一可能得到的是大魚大肉吃多的的現代人最不缺的營養成分,而如果你在減肥或是那個食物營養價值不高時,多吃完全只是讓自己不舒服。

  沒事不要硬塞,硬塞不是賺,是虧。

半個實話是最糟的謊言

  巴比倫五號這部科幻影集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半個實話是最糟的謊言(A half-truth is the worst kind of lie)。」

  半個實話就是指有些情況下我們會不想說出實情,可是又不想說謊,於是就故意講一些不完整、容易讓人誤解的實話來逃避。舉幾個例子:

  曾經有個叫做「橄欖健康油」的產品被檢舉不是純的橄欖油,而是其他種類的油配上非常少量的橄欖油,結果負責人就這樣說了:「我們賣的是橄欖健康油,不是健康橄欖油,『橄欖』只是『健康油』前面的形容詞,我們從來沒有說我們賣的是橄欖油。」這裡「健康橄欖油」就是半個實話。

  還有在航站情緣這部電影中,主角因為一些法律漏洞被困在飛機場無法離開,當被問到他為什麼在機場待那麼久時,他說他被「延誤」了。他確實是被延誤,因為法律漏洞而遲遲無法出境,但是他用「延誤」一詞輕描淡寫帶過,讓人以為他只是飛機誤點。

  又假如有某個公司職員沒有做好上面交下來的一項工作而被上司問時,他說:「沒有人跟我說這是我負責的啊!」,因為工作交下來的時候用的是便條紙告知,沒有人跟他「說」。這種作法也是用半個實話來搪塞。
  很多人非常喜歡使用這種方法來達成一些目的,而且就算最後紙包不住火,他還可以狡辯說自己沒有說謊。但是這種行為跟說謊真的有什麼兩樣嗎?

  「捏造真相以達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隱藏部分的真相以達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造成的結果和影響大致上是相同的,後者只是沒有捏造真相,卻因而大受歡迎。顯而易見的是一般人因為從小被灌輸不能說謊的觀念、不斷被教導騙人是不道德的,因此對於捏造事實有某種根深蒂固的恐懼和罪惡感。而半個實話因為沒有捏造事實的成分在,並非一般認定的說謊,所以不會受這層罪惡感束縛,卻一樣可以達成說謊的效果,遂大行其道。

  到這裡為只我只說明了半個實話和謊話產生的效果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它會是最糟的謊言呢?

  因為只說出半個實話的這種行為是在鑽漏洞。

  我們明知只說出半個實話會造成對方誤解,明知這麼做追根究底還是錯的,可是卻用沒有扭曲事實為理由安慰自己,這是欺騙,欺騙自己說這麼做不是不道德的。做了不對的事還自欺欺人,這就是最糟的謊言。


註一:這不是在告訴你應該寧可說謊也不要說半個實話。如果你想用半個實話來蒙混過關,表示你還有一丁點的道德概念,知道說謊是不好的。既然如此,何不直接說出事實呢?

註二:「善意的謊言」或「善意地掩蓋真相」如果真的是出於善意而且不會造成傷害,那就不屬於這篇所講的範圍內

自私就是短視近利

  幫助窮人是因為他們過得好可以讓社會更和諧;幫助親人是因為他們也有你的基因;跟人合作是因為可以提高生產量;不做對自己有利對其他人有害的事情是因為怕他們群起而攻……一切都是自私的,生物就是自私才能通過天擇,演化永遠圍繞著自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我們罵人自私的時候,其實我們是說他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考慮長遠的未來。

  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不節制是自私嗎?不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不節制長遠來說是對他自己有害的行為,這不是自私。

  耍心機假裝沒唸書是自私嗎?不是,耍心機假裝沒唸書會減少你在更高層次的競爭時所能擁有的競爭力,這不是自私。

  把資源獨佔不跟人分享是自私嗎?不是,把資源獨佔不跟人分享別人有資源時也就不會分享給他,這對他自己不利,這不是自私。

  這是笨。

  猩猩懂得「你先抓我的背等一下換我抓你的背」、蝙蝠懂得分享食物、黏菌懂得犧牲自己形成子實體的柄讓其他同類能形成孢子而繁殖……互助的道德觀念早就存在於生物的基因裡,因為這種行為模式對生物個體有利,追根究底這些行為是自私的,但是因為懂得深謀遠慮,所以對大家都有好處。

  然而或許因為人類社會太複雜,所以有些思考不夠深的人就悟出一套「不要幫助別人對自己比較好」的自以為是的道理,殊不知這麼做只是損人不利己;幫助他人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

  或許想要用「何必曰利?」這種道德教育教人不自私是在對抗生物的本性,是很困難的。「言其不利」,教大家把眼光放遠才是合乎天性的作法。

競爭

  很多比較感性或思慮不周的人認為以前大家自由自在的生活,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想工作就工作,想玩就玩,直到自從我們定義了時間之後,必須在12點吃午餐、週一到週五9am~5pm要工作、約會不能遲到……我們於是反倒成了時間的俘虜,必須戴手錶、必須用鬧鐘吵醒自己、時時按表操課。

  事實上就算我們沒有定義時間,或者時間是無限的,我們還是會驅策自己努力工作,不要輸給其他人。這「不要輸給其他人」才是關鍵:讓我們焦頭爛額的元凶是競爭,不進則退的壓力讓我們必須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如果遲到、早退、時間不規律,效率就會降低,生產力就會下降,就會被超前,就會被淘汰。競爭使得我們必須把握時間,而時間其實只是用來比較競爭力的量測方式、或是提升競爭力的工具之一。競爭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重要事情。

  所謂競爭,就是當兩個以上的單位都想要獲得某項有限的資源時,為了得到多一點資源時做的行為。適度的良性競爭可以驅策進步,過度競爭會造成上述的繁忙,惡性競爭則發生於過度注重某一場競爭而失去中立性時,造成損失了更大的成本。

  例如有些笨蛋喜歡耍心機,做些損人(不)利己的事。他們的行事原則是這樣的:「當自己無法提升,就要拉低別人」,認為拉低別人可以使自己在相較之下有所提升。甚至有些人認為「什麼道德與和平都是弱者自保的謊言,我們應該拋棄慈悲心,因為我們是適者,他們競爭不過我們就要被淘汰。」「病人不用醫治,他自己活過來他就值得活,死掉了就是他弱。」但最好的行為當然不是這樣。

  要注意的是:每當你害一個人,你就損失一個未來可以利用的潛在資源,而且害人時自己也通常也會要付出一些成本來做這個行為,這樣下去等到你所屬的團體面對其他競爭或什麼危機的時後,你可能面臨螳臂擋車的命運。當有比較大的競爭存在的時候整個團體應盡量團結對外,以確保整個團體的存亡。就像生物會有利他行為把種內競爭先放下,因為種間競爭牽涉到整個種族的存續。只有在團體間的競爭不足為慮時,才可以在團體內有比較激烈的競爭。

  要考量怎麼做才可以有最大的利益,如果全力追求某一項利益而造成損失更多的其他利益,這當然是得不償失。